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必游景点 必游景点
反光板旅游拍照效果怎么样啊_反光板旅游拍照效果怎么样
2025-06-27 15:18:20 7人已围观
简介1.旅行摄影爱好者必须了解的常识人像摄影补光技巧 教你如何用好反光板简单的谈谈我到现在为止对反光板使用的一点认识和经验(也只能简单的说,复杂的说不了)。反光板的使用中,比较关键的,首先要考虑的几个要素是∶角度、高低、强度。然后还有一些是∶面积、数量(光源点的数量)。 A、角度 这个角度指的是被摄
1.旅行摄影爱好者必须了解的常识
人像摄影补光技巧 教你如何用好反光板
简单的谈谈我到现在为止对反光板使用的一点认识和经验(也只能简单的说,复杂的说不了)。反光板的使用中,比较关键的,首先要考虑的几个要素是∶角度、高低、强度。然后还有一些是∶面积、数量(光源点的数量)。
A、角度
这个角度指的是被摄主体为中心,[被摄体-----相机]与[被摄体-----反光板]之间的角度。如何选择和设置反光板的角度,一般来说要根据被摄体的特征来决定。
这张片子是一张十分明显的补光失败的例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补光的角度过于偏,也就是离相机过远。
一般来说,拍女性人像的布光,应该适当的使用小光比,尽可能的使用柔和的光影来表现女性柔美的一面。而这张片子的光明显偏硬。同时由于反光板的位置过于偏,在鼻子右侧造成了很重的阴影,使MM脸部的线条变得生硬。加上反光板打得过强,更使MM变得魅力全无(这将在[强度]部分里谈)。
再说说角度以及位置的配置。反光板的配置也是要根据现场的主光位置来适当的布置。一般的情况,主光与反光板配置在拍摄轴线(镜头轴线,或者说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两侧是常用的手法。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主光为从画面的左侧照射过来的侧逆又偏逆的光位,但是画面里的背景是左暗右亮的时候,反光板可配置在轴线的左侧。
B、高低
反光板配置角度的高低,是一个直接影响被摄人物脸部线条,层次以及直观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知道,高光位会在脸部形成比较重一些的阴影,而这些阴影所造成的直观效果是人物显得瘦削;那么低光位因产生的阴影不是很重,人物就显得略微丰满。
但是这些也只是一种套路而已,因为每个人物脸部的线条都不尽相同。有圆线条的脸型但还是相对棱角分明;也有瘦弱型但线条饱满的脸型。比如,鹅蛋形脸的MM,不论高光位还是低光位,都不会太难看。同时,单单是反光板位置的选择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机位选择或者被摄者的角度选择,这不是这篇文章讨论范围,就不多说了。
C、强度
也可以说反光板打到主体上的亮度。也许有朋友会问,反光板打上去就是那么亮了,又不能调整输出功率的。非也非也。。。
反光板的反光是中心区域亮,越往边缘越暗,而且是相对比较均匀的。手中有反光板的朋友,只需在晴天,将反光板对准一个物体试试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这个效果。但是,这个亮度递减区域要比中心等亮度区域小很多。(过于小的反光板可能不容易看清,因为本身中心亮区就不大,加上反光板的亮度递减区域也比较小,小反光板的这个区域就更小)。
一般使用反光板最多的就是这个亮度递减区域。利用这个区域可以打出随心所欲的照度效果。我见过很多反光板失败的片子,这里也有不少朋友贴过此类片子。最多的问题就是一说用反光板补光,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将反光板的光全部反到MM的脸上。结果造成的效果,不是MM脸部过曝,就是背景欠曝。(当然,背景同样是比较明亮的时候也许不会)还搞得MM睁不开眼睛。
这样不讲究反光板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打反光板是不可取的。当然,相对比较正确的,恰当的打好反光板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使用反光板补光,等于是给被摄体增加了一个光源,与用闪光灯或者室内影室灯造型是一个原理。而灯光可以随意的控制输出功率,可反光板就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了。
你能说你给反光板减1档输出?或者让打反光板的人[给我减2/3档]? 即便你用测光表控制光比,控制到1:2,打反光板的人只要手微微一动,你刚测好的1:2也许就变成1:3或者只有1:1.5了。哈哈!:D:D:D
只有真正的反光板高手,如**厂里的老资格照明师(工),那是可以做到他只需看一眼你选用的背景,MT的Pose,你使用的焦距,他就知道大约该在哪个位置打反光板,然后抬起反光板就可以打个八九不离十。你只需做一些细微调整,[再撇掉一些;再足一点]。哪怕你给MM说戏,他把反光板放下,正式拍的时候再举起,仍然基本上是你刚才调整过的效果。那是真正的Pro。
而我们一般拍片的时候,是很难有这样的高手来为你打反光板的。因此控制反光板所反射出来的光,成为一般利用反光板补光里最大的一个难题。说到底就是利用反光板来控制光比。而这个控制光比的问题就不是在这里用几句话能说清的问题了。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以及对MT的特点做出判断。
这经验和判断能力是要靠胶片喂,加上自己的悟性不断练习才能提高。或者靠高人,老师在身边指导。下面贴的两张是我觉得光比控制比较成功的片子。
图②∶控制光比在高亮度前景中突出MM的眼神
图③∶补光使MM脸部的层次达到最柔美的效果
同样是我觉得利用补光(有时未必非要是反光板,尽管我们这里谈的是反光板,但是万物归宗,其原理是一样的)来表现被摄者最佳效果的例子。
图②的补光是利用反光板。(注∶这是我这次拍摄中,这位打反光板的家伙为我打得最好的一张。;-0;-0;-0 他是一个初学者,喜欢人像,就买了一台1N+EF85mmF1.2L,说要跟我学拍照,我们就出去拍了这么一次,后来就没联系了,嘿嘿!!!)。当时是接近顶光的侧逆光,不用反光板肯定是不行,是在一条小河的当中拍摄,同时又用了桦树杆做前景和MM的支撑点,相对来说MM脸就比较黑了。
从片子里可以看出,MM脸部的补光不是[全反]的。(反光板全部反射到被摄体上,我们称为全反,那么反一半的亮度就成为半反或者撇一半,反1/3就叫撇2/3了。)因为树干下露出的那一点点**的衣服是很亮的,同时树干的下部也比较亮。这里要提到一个打反光板的技巧 ------- 不是全反的时候往哪里撇反光板的光。(请注意这是一个技巧,不等同与开头提到的反光板使用的要素)。往上(头顶上面)往下,往左,往右都可以撇。但怎么撇是最合理也是最右效果的呢?
图②这幅片子我在拍的时候,因为周围环境都比较亮,而这位MM的脸本身比较黑,加上又半藏在树干和她自己的手的后面。因此我想制造一个相对暗层次里的一双眼睛的效果。当时那个为我打反光板的家伙一下子全反上来,我让他往下撇,一直撇到几乎都快没了,我才说∶OK。
这样既让脸部增加了一些密度,也造出一点眼神光,但是可以达到脸部与树干和手臂形成一定的反差。让相对暗的脸上那一对眼睛更抓人一些。(其实这也是一个摄影的密度控制技巧 ------ 大面积高密度中的一小块低密度与大面积低密度中的一点高光。因为白色中的一点黑与黑色中的一点白,那[一点]总是最抓视线的部分)。
图③是一个利用补光将被摄人物脸部的光比压到能接受,能区分的最小程度的例子。从画面里可以看出,有3个光源 ------ 左侧的主光,正面偏右的辅光以及右侧的轮廓光。尽管轮廓光不是十分的清晰,但是从右侧的头发上仍然能辨别出来。而这幅作品里是将MM脸部的光比压到最小的程度,但又不是形成大平光的效果。小光比形成的低反差可以衬托MM柔美的脸部曲线。但仍然有明暗区分,仍然有立体感。这就是这幅作品布光成功的地方。
D、面积
这面积有两个方面:反射到被摄体上的面积和在眼睛形成的眼神光的面积。被摄体上的面积其实和我在[强度]里说的[撇]的方向有关。一般来说,半身人像,撇的时候如果没有前、后景,可以向两边撇,这样就不太容易出现反光板打得面积过大,造成其他部分亮度过高抢脸部的戏的问题。而当有前、后景,的时候就可以向上撇。如果象图②那样是有意制造前景的高亮度的话,自然没问题了。
眼神光的面积我觉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常听说眼神光不能过大,不能超过瞳仁(也称眼黑)的1/3,否则就象白内障的感觉等等。
这张片子里的眼神光还不是最典型的专业人像拍摄的作品(同样不是我拍的),眼神光还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小了,看上去的感觉已经快要占到瞳仁的1/2了。但是却一点都没有白内障的感觉。 等我找到更说明问题的片子后再补上来。
为什么呢?------ 还是一个光比的问题!这个光比并不是脸部的明暗比例,主、辅光比例。而是主光与脸部,脸部与眼神光的关系问题。片子里有十分明显的从右侧过来的高光,MM的胳膊上也有已经毛掉了的高光,脸部也有毛掉了的高光。那么,在这么多的高光色块陪衬下,眼神光的面积大一些也就无妨了。比较忌讳的是∶在暗背景,脸部又无明显的高光时,瞳仁里却有相对大面积的眼神光。因为这样的眼神光不自然,不合理,不符合视觉效果。如图③,因为周围的照度相对平均,因此眼神光的面积就不是很大。不过我觉得他正面的补光是用的闪光灯。而闪光灯因为是点光源,一般是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眼神光的。
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两块以上的反光板。一块在通常的高度上补光,另一块放到低一些的角度,也可以近一些,冲淡脸部的阴影,同时又可以在眼睛里增加一个眼神光,某些环境和背景的拍摄时会显得更自然一些。
如果再有条件,可再使用一块为被摄体勾一个轮廓光,使片子更有立体感。如果把反光板使用中的这些要素,在掌握上从难到易做一个排列的话,那么这个顺序是∶强度>角度>面积>高度>数量 。就是说,最难掌握的也就是最关键的部分。
旅行摄影爱好者必须了解的常识
带一块纯白色布。纯白色布在很多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补光作用,而且用途广泛。在草地拍人像的时候也可以垫在地上,别让一身脏。再来可以用作道具,拍出一些特殊的照片。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提前买一大块白色丝绸,这样反光效果会更佳。
旅行摄影是一个很广的命题,在这里我们所谈的只是一小部分。这10个错误通常发生在初涉摄影的新手身上。
1.误解器材
一开始接触摄影时,最容易对摄影器材产生误解最新、最好的器材能拍出更好的照片。
照片之所以不够出色是因为器材不够精良。换言之,都是器材惹的祸。
相机自己可不会拍照,任何一件摄影器材都不会。照片是你摄影师自己拍的。当然,在极少的情况下,你会碰上相机机身或者镜头有技术故障,但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故障的问题。近五年来(随着数码单反越来越亲民),大部分器材已经远远超出了“够用”的范畴,你需要知道的只是如何将潜力发挥至极限。
我的建议简单说来就是别再追求最新、最棒的玩意儿。带着你的家伙走出去,找出拍得最好的方法,学习如何选择镜头,什么时候该上三角架,当然还要掌握摄影的基础设置光圈、快门和ISO。虽然这个建议是如此的简单,但不知为何,还是有很多野心勃勃的摄影者仍把一切归咎于设备,离真理越来越远。
2.不做调查
这里的“调查”指的是尽可能多地搜集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最佳旅游季节/时间、必做和不必做的事情、交通方式这些都是必修课程。每次旅行我们都要在出发前弄清楚这些事项,以让自己有一个顺利的出行体验这里指的可不止是拍照,而是整个旅行。
除上述那些必备课程之外,如果摄影是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还应该尽可能多的找出目的地看得到的特色。有时候这些特点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你得费一番功夫,但一旦有所收获,拍出好照片的几率将大大提升。
我选择这张是因为它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照片的背景只需做一些简单的调查便可知道。照片描绘的是在印度的一所传统学校里,一个Namboodiri男孩(祭司种姓)吟唱着Vedhas(类似古代印度箴言)的场景。这所学校并不是一个主要景点,不是普通游客在游览Kerala时会去的地方,但对我来说,这可是个大好机会,可能拍得到一些生动有趣的相片。尽管这所学校远离市中心,我永远不会偶然散步走到那里,但如果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要找到那里、得到拍摄许可并不困难。
我知道那里的原因很简单我做了调查,并不是很细致、困难的那种。我去了一趟旅行社,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聊天,告诉他们我是个摄影师,想看看城里有没有什么有趣、独特的东西。他们“绞尽脑汁”地想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所传统学校是其中之一,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去那里看看。
3.只看主要景点
很多旅游目的地都有“必看”、“必拍”的主要景点。有时候我们一心扑在拍摄这些景点上,忽略了周围的景物,没有发现它们也许也一样有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到这些年来我一直强迫自己观察不那么明显的景物,我就有负罪感,有时候这甚至会让我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多上一天甚至两天。我拍摄主要景点,然后致力于发现不太为人所知、但仍值得一拍的主题。这就是下面那张相片是怎么来的。它拍摄于婆罗摩国家公园。
刚到那里的前几天,我和大家拍的都一样不同角度的婆罗摩火山和它附近的山峰。从第三天开始,我将视角从拍摄日出时的火山和山脉上转移开来,决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主题。我租了一辆摩托车,骑遍了那个地区,发现一个牧马人穿行在雾里,走在火山岩的荒地上完美的景象。
4.忽视光线
忽视光线意味着你只是单纯地拍下所见到的、任何光照条件下的场景,没有考虑到全局。你的作品也许偶尔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时能反映出你的意图和感受,但更多情况下,它们做不到。
注重光线意味着你了解不同光线的作用,了解照片的优秀程度要取决于拍摄时进入的光。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在照片中刻意制造出某种光线效果,以反映你对主题的意图和感受。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照片上的风景是如此美丽,鲜活,因为整个画面笼罩在日出时的金色阳光里。我特意在这种光线下拍摄相片,因为我知道这能让景物显得生气勃勃,每个细节都美轮美奂。
这种光线让我能够营造出这么一个画面:既能很好的反映出我想表达的东西特兰西瓦尼亚的乡村是多么美丽,还能成为成为一道桥梁,连结起我感受到的兴奋。如果我在同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光线就进行拍摄,我所得到的无疑是一张逊色不少的相片。我可能会在第一次看到它时就拍摄相片,那是一个阴天,当时的光线让一切看起来十分灰暗,死气沉沉。
5.避免人造光
随着我们对光线熟悉起来,开始了解它们是如何作用于照片,大部分人都会避免使用人造光线,特别是闪光灯。
很多人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对人造光的了解还不够。的确,内置闪光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避免使用,但这并不是唯一可用的人造光。如果在任何时候都不使用人造光,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它能做些什么,要我说,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在我看来,值得所有旅行摄影爱好者添置的设备里包括一个柔光箱里的外接闪光灯以及(或是)反光板,这些都是不错的人造光工具。之所以“不错”,是因你可以借助它们控制、操纵光线。这将开创全范围的创作机会,甚至在无法拍照的情况下创造出机会。下来的那张相片就是实证。
我之所以能拍下这张照片,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借助了人造光线用一个柔光箱里的外接闪光灯“协助”火光。仅凭火光本身是不足以让我拍出想要的效果的。
6.忘记和画中主题进行沟通构图
在旅行时,我们会淹没在未见过的形色声光之中,它们让我们激动不已,兴高烈,很容易就忘记了自己不止是要记录回忆,还要对镜头前的主体进行构图,表达出我们的所思所感。换言之,我们忘记了应该如何构图。
在我前几次旅行摄影中,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尤其是第一次到印度。当我来到这个了不起的国家,那里有着无数叹为观止的人和物,兴奋席卷了我,甚至接近“痴狂”。我将相机对准了每一件激发兴趣的东西,乱拍一气,完全没有考虑照片传达的内容和观众的感受。
当我回到家,客观地审视这些相片时,才意识到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相片有可取之处。我偶尔也会想凭直觉和运气来拍出好作品,但大部分时间里,最重要的主体部分被“切掉”了,因为我在取景时摄入了太多无关的元素,让相片中呈现的世界显得不清不楚。
最终,我学会了在按下快门时稍加停顿,重组思绪,考虑清楚自己想表达的究竟为何,想用镜头中的东西传达什么,如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7.认为充满戏剧性和有趣的照片都是撞大运拍出来的
下图看上去像是纯碰运气,很容易就会认为我只是在正确的时刻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但这并不全是事实。我并不否认运气在这类照片里起了很大作用,但它肯定也不是唯一的因素。有经验的摄影师常常会告诉你,只有当运气碰上充分地准备,才能抓住好的“拍摄瞬间”。
之所以说做了充分准备,是因为我已经有了想拍的初期构想我调查那个地方,并把它吃了个透。我知道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些类似Saddhu(印度苦修者)的人,而鸽子飞起的场景我之前也已观察多次,由于有人投食,它们每天上午都盘旋在同一片区域我想让它们出现在画面里。
要拍出预想中的相片只需将所有必须的要素凑到一起。它们的确凑到了一起,这可以称之为。我得承认自己并未估计到那只狗的出现(我认为它给相片带来了很多内容),但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我做了充足的准备,才在运气降临时抓住了契机。
8.拍得还不够多
当然,“够多”这个判断是主观的。我所说的“不够”是指没有做到以下几点:探索不同角度和视角;在不同高度拍摄一个动作中的人物;更换不同的镜头试验各种可能的设置(曝光,ISO,快门)。
有一点是我和其他经验丰富的旅行摄影师在多次惨痛教训中学到的:要拍比你所需更多的相片。显而易见地,如果你撞上了一个值得一拍的机会,之后可不一定能让它重现或是故地重游,所以好好把握机会吧。
上面的例子能让你更好的理解何为“足够”。事实上,我拍的相片远远比你看到的要多得多,但你已经可以看出我想表达的意思。在这个嘲中,我尝试从不同角度、高度拍摄这位妇女的动作。这么做让我有机会创作了一系列自己喜欢的作品。左边的那张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9.和被摄对象缺乏交流
人物摄影往往让人望而生畏,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羞于进行交流。当然,在不沟通的情况下,用长焦对主体进行、抢拍或许也很不错。但一昧局限于这个技巧也意味着我们不给自己丝毫机会去创造一些特别的作品。
有时摄影师和被摄对象的交流会在相片中明显地体现出来。通常从对方凝望镜头的方式可以看出信任和放开。但交流和沟通的好处远不止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当摄影师和被摄对象关系融洽时,这意味着他/她不再是一个路人,而是一个了解当前状况,可以旧能引导摄影创作的人。
这张相片背后的故事很好地证明了我的观点。图上的男人是一个硫磺矿工,在印度尼西亚著名的Ijen火山口工作。我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和他成了朋友。
因为有了交情,跟着他上到火山口、在途中给他拍照这个点子我们都欣然接受。在某种意义上,整个摄影过程像是一次合作。有时候我会让他走得慢点,注视一个方向。我忙着拍照,而他很乐意遵从指示。当我发现一个适合拍肖像的完美地点时(有震撼人心的火山作为背景),我建议他提前几百米点起香烟。我们的“合作”让我能够进一步创造性地布置场景,拍摄出一张更杰出的相片,但如果碰上一个之前没有交流和沟通的人,只是远远地用长焦拍出相片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10.从不离开人群
这通常会发生在跟着旅行团出行或者一群摄影爱好者出去拍照的时候。这种旅行方式当然有它们的长处所在,但毫无疑问也有一些缺憾。以下是我找出来最明显的几点:
要和被摄对象变得亲近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被一群人注视着,被镜头对着狂轰滥炸时,很容易感到不安,对任何“普通人”产生抵触情绪。
通常你没有发挥主动性的自由,因为你不是唯一一个做决定的人。当我包揽了组织、策划时,有时主动性能引发创作火花,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影像。
你所经历的事情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不止是因为你和一群人在一起,还因为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看到的东西和得到的体验总是不可避免的会相互影响。
列举了这么多不足之处,我并不是说永远不要和一群人一起出行。我的意思是抽点时间自己呆着是很有好处的。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个人的体验,拍摄和你有共鸣的相片。你给自己留下多少时间则取决于你,但即使只是快速地绕着停留的城市走一圈也可以带来妙不可言的体验和值得一拍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