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必游景点 必游景点
景区地标建筑_景区标志建筑
2025-08-29 14:25:25 10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的标志性建筑2.武汉磨山的标志建筑,是个小景点,有登高望远的感觉吗?泉州十大地标建筑1、洛阳桥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桥也因此得名为洛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不长,
1.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2.武汉磨山的标志建筑,是个小景点,有登高望远的感觉吗?
泉州十大地标建筑
1、洛阳桥
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桥也因此得名为洛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不长,现桥长73.29米,由石头组成。整座桥一共有44座船形桥墩、104只石狮、7座石塔。它为船型的桥基设计,这样的设计既可减少水的冲力,又有比较好的审美效果。洛阳桥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
2、老君岩造像
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老君造像,是中国现存较大的道教石雕,该景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3、泉州寺东西塔
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较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寺内。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4、泉州钟楼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如今,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与东街的交汇处
5、泉州飞天迎宾
1996年落成“飞天迎宾”城雕位于温陵南路与泉秀路交会处,是整条温陵路的城雕建筑和泉州市市标。泉州城雕“飞天迎宾”是一个高25.8米,直径3米的立柱,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设计。柱体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铜像,或作捧物状,或手持“南音”乐器作吹奏状;柱体下有圆形水池和喷泉,四周花草环绕。城雕的柱体造型源自石笋,“妙音仙女”铜像源自寺大雄宝殿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
6、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国家级博物馆4A景区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成为泉州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则将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清东路212号
7、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位于东海片区城市主轴线上,以“文化刺桐”为理念,设计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四个花瓣”及市民广场,总用地面积194.44亩,总建筑面积32.68万平方米。据小编了解,该项目为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和国家PPP示范项目;是环泉州湾核心展示面极其重要的地标建筑,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片区繁荣、促进环湾中心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8、泉州府文庙
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今址,左学右庙,并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泉州府文庙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泉州文教昌盛的文化坐标。府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
9、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倾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佳朝向。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10、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
泉州刺桐阁是西湖公园乃至泉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泉州西湖公园的核心景区,是西湖公园的核心地带。刺桐阁四面环水,外形为五层的楼阁式建筑,下面两层为石砌高台,上面三层为传统木结构,支柱、外檐梁架用的是印度菠萝格红木,而其他用木用的是甲等杉木及香樟木。建筑面积4037平方米,其中木结构部分1255平方米。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新华北路839号
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圆明园标志性建筑石门叫大水法。
根据个人图书馆查询可知,大水法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观,也是圆明园标志性建筑。因大形象门,俗称"石门"。当时把人工喷泉叫"水法",所以也叫"大水法"。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武汉磨山的标志建筑,是个小景点,有登高望远的感觉吗?
1、故宫。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2、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
3、天坛。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4、天安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5、颐和园。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被誉为“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曾经规模极大,传说明故宫便是仿造这里建造,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寺院受历代重视,香火极旺。而且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建筑古老精美,风景非常不错。
潭柘寺现在的面积不大,寺院区的长宽大约都在300米左右,分布着寺院的主要建筑和多棵参天古树,在此步行参观大约2小时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寺院后山的龙潭和寺外前方的上下两座塔林。全部走马观花参观下来大约3个小时左右,若要仔细了解观察或是摄影的话可能需要更久。
7、雍和宫是北京著名地标。雍和宫原来是雍正皇帝的府邸,雍正登基后将其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仲春初九日,乾隆将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这里也就成为清廷联系藏、蒙等上层政治、宗教人士的地方。
雍和宫还是藏传佛教艺术品的宝库,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大德高僧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到过武汉的小伙伴基本上都知道,在东湖有个磨山,因为它的峰形圆如磨,所以称作磨山。东湖磨山景区内有一个景点,建在山顶,在上面看东湖视野很好,阁楼内有编钟表演值得一看。楚天台是磨山的标志性建筑,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最有代表性的风景点就是楚天台。
迎着树梢间透来的晨曦开始攀爬磨山,眼前的磨山与小时候看到的磨山完全不同了。磨山不是太高,植被还算茂盛,山没有围墙,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山门,人们随意上山下山。爬上山有朱碑亭,山下是湖泊,湖边是沙滩,湖边的树林,我们挖坑、搭灶、架锅野炊,松树枝叶丢进灶,辟哩叭啦响,猪油炸锅里,香气四散开。
磨山转一圈的时间为3个小时,正常速度,再精看一点要4个小时。很多人去磨山,只是在磨山的樱花园转了转,在磨山景区还有不少人带帐篷和野餐垫来玩的。其实,登临楚天台极目远眺,可俯瞰东湖全景,居高临下,水天浑然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楚天台每天定时表演编钟乐舞,展出楚国出土的大批文物复仿制品。
记得后来忽略几个景点,直接奔楚天台去了。这个建筑还是蛮有特点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进楚天台是要买票的,价格为X元。有学生证的话,可以半价。楼中主要介绍楚国文化,栏杆边视野很开阔。里面楚国物件较多,挑了几张做了拼图。(很多仿得,不要太较真,要看真东西去湖北省博)。
楚天台仿古章华台形制而建,高35.26米,楼顶放着一个高1.2米的铜凤,正面墙上镶有用600多块天然大理石拼成?楚天仙境丹凤朝阳?图案,可以说是楚天一绝,穿过城门还可以逛楚街。旁边还有个湖,可以选择搭乘游艇游览,也有新人会选择在这边拍婚纱照。
磨山顶的楚天台,还是真的有点特殊之处,绝对算得上是远眺景观的绝佳之处,可以看尽东湖景色。,跟站在黄河楼上有得一拼,我喜欢曾经楚国的夸张文化,只不过这里需要点真的文化内涵,期待着能够得到改善!最巧的是刚好赶上中午11:30的古乐演出,有编钟、古筝、笙箫等多种乐器,门票20,值了!同行的朋友一致同意,这里比黄鹤楼的性价比高不知道多少。
离开楚天台,从楚天台可以一路从台阶下到东湖边,回头一看,真是走了好多好多级台阶,沿台阶下去,会有许多雕塑。我历史素养惨不忍睹,不了解历史典故。只好尾随一位漂亮的导游MM,窃听一些信息。下面四口钟上书写?惟楚有才?,?惟?只是语气词,并不是很嚣张的口吻,不要误会。接近景区西门有一个楚市,房子还不错,就是卖的东西很寒碜。
楚天台的名气没有黄鹤楼那么大,但它也是来武汉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楚天台也是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内的标志性建筑,里面定时有楚乐表演,登上楚天台可以看到整个磨山风景区,登高望远是一种很好的享受。除本身的楚风建筑形式外,楚天台也是了解楚文化的很好的去处;而登台眺望东湖诸景,亦有舒阔胸襟之感。你喜欢到这样的小众景点,登高远眺吗?